近日,一起備受關注的房產糾紛案出現重大轉折。代理律師最初基于現有證據分析,認為當事人許媽要回房產的可能性較低,但在最新取證中獲得關鍵線索后,這位律師改變了原有判斷,表示"勝訴有望"。
此案源于許媽多年前將名下房產過戶給親屬,后因家庭矛盾希望收回產權。律師初期評估認為,基于物權法相關規定,已完成過戶的房產若無充分證據證明存在欺詐、脅迫等法定撤銷事由,原權利人很難要回房屋所有權。
在深入調查過程中,律師團隊意外發現了一份關鍵書證——許媽與受贈人簽署的附加協議,明確約定該房產僅由受贈人暫時代持,且附有具體收回條件。這一發現完全改變了案件走向。
"這份協議的存在,使案件性質從單純的贈與合同糾紛轉變為帶有特定條件的代持關系,"代理律師表示,"根據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條規定,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,在條件成就時發生效力。現在我們掌握了證明條件已成就的有力證據。"
律師還收集到了多名證人證言,佐證了當初房產過戶并非完全無償贈與,而是基于特定家庭安排的代持行為。這些新證據共同構成了完整的證據鏈,顯著提升了訴訟勝算。
法律專家指出,此類案件的關鍵在于能否證明房產過戶時的真實意思表示。若能有證據表明雙方并非意圖永久轉讓所有權,而是另有約定,法院完全可能支持原權利人收回房產的訴求。
目前,律師團隊正在整理全部證據材料,準備向法院提起正式訴訟。許媽得知這一進展后表示,對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充滿信心。此案也提醒公眾,在進行重大財產處置時,應當完善書面協議,明確雙方真實意圖,避免日后產生糾紛。